季羡林国学院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人文学者、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多国语言。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多项职务。2006年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先生与钱学森齐名,是国宝级人物。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生前担任镐京国际教育集团下属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名誉院长,亲自授权吕明董事长创办季羡林国学院。季羡林国学院以“季羡林纪念馆”为核心,以整理、研究和弘扬季羡林国学思想为重点,以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为目的,集研究、展示、交流、教育为一体,交流国学思想,传承国学精粹。

季羡林纪念馆有6个展厅,共展出季羡林大师照片近千幅,实物和书籍万余件。展示了先生的童年时代、青少年时代、负笈清华、留德十年、学术生涯、高山仰止的一生。在回顾先生闪光的人生的同时,全面反映了先生的学术生涯以及取得的辉煌学术成就。

陕西季羡林国学院是在省社科联和民政厅领导下,集传统文化宣传与传播、季羡林国学院思想及其研究文献资料图片收藏与研究、《季羡林国学思想》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孵化基地于一体的综合社会机构。在广泛开展立德树人教育,面向社会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普及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与学校各二级学院教师积极申报相关研究课题,研究课题数量与质量都有较大地增长。

国学院发表了一系列标志性文章。其中,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校长姜寿山教授的《不忘初心 励志教育强国 砥砺前行 创建百年高校》,对国学院法人、镐京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吕明博士发扬季羡林国学思想,创办万人民办大学的艰难历程以及辉煌成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客观报道。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菅建伟的《探寻文化育人新路: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创新推动文化工作走深走实》,荣获2023年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季羡林国学院院长胡鸣焕的《季羡林尊师美德的终身践行》,在北京大学“季羡林国学大讲堂”公众号发表。

国学院现有研究项目6项,其中《季羡林学术轨迹研究》,以数字系统建模技术,首创季羡林国学思想研究路径与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课程建设方面,有3项系统性成果。由校长姜寿山担纲,马列主义学院相关教师参与编辑的《季羡林国学思想读本》,是全校选修课程的必修内容。原校长张义明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已经作为许多高校的课程教材。学校2017年创办的《季羡林国学思想研究》(内刊),已出版48期。


◎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

国学大师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1930年他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并任首任系主任。这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东方语文系,培养了大量东方学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对外宣传、外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季羡林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等职。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国学大师季羡林生前十分重视大国学思想的传播,更关注中国民学与国学的衔接,在季老恩师、一代文学大师、国学大师吴宓的故乡陕西咸阳,季老生前亲自授权学院董事长吕明创办季羡林国学院。目前国学院设有季羡林先生纪念馆、国学研究所等,以实现季老国学民学联姻和国学源于民间、运用民间的夙愿。季羡林国学院的设立,也丰富了办学内涵,让伟大的国学思想浸润服装、服饰等行业,让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插上“中华文化”的翅膀。



热点新闻